大家好,我是馬可婷。最近各家手機品牌的消息那叫一個此起彼伏啊!又是蘋果石榴,又是批閱奏折的。
小馬原以為這是一場老對手之間的商戰,沒想到有一個老當益壯的品牌也沒閑著。
沒錯,就是那個手機鈴聲是“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的諾基亞。前段時間,諾基亞的全球獨家授權制造商HMD科技推出了一款與經典IP芭比聯名的翻蓋手機。
從外觀來看滿滿的芭比元素,給人一種小時候的過家家玩具照進現實的感覺。
除了粉色的機身設計以外,包裝盒內還包含了芭比主題貼紙、粉色數據線和電池,以及印花粉色后殼、彩珠掛繩、吊飾等配飾。
小馬內心OS:再晚個幾十年出生,誰還玩塑料的假玩具啊?
不僅如此,一塊 1.77 英寸的外屏,在息屏時可以直接當鏡子用。
手機內部設置的背光按鍵、芭比專屬主題與圖標也延續了芭比風格。
諾基亞你是準備把用戶當真芭比寵啊?
但話還不能說的太早,因為它作為電子產品略顯不足的功能和不算平價的價格還是勸退了不少消費者。
不配備社交媒體應用程序,除自帶的軟件外不能下載任何應用(不能用微信,但它有支付寶)
不能連接wifi,或者你是移動流量大戶也可以不在意這些。
最后放一下官網的定價,小馬對比之后發現這個聯名款居然是諾基亞系列手機里最貴的。
▼
用網友的話來說,這又是一件“美麗的廢物”,也就是指“用處不大,但實在美麗”的物品。
不過,誰說“美麗廢物”就沒有它存在的價值了呢?
其實,綜合以上優缺點,這部手機依然俘獲了一部分消費群體。
具體來說,將這部分消費群體投射到同屬于“美麗廢物”的抽象品類里看:
第一,這部分人群將手機的外觀顏值作為主要的消費決策點。
因此我們也能夠看到,活躍在市場同類產品推廣下的這部分受眾。
比如同屬于電子科技領域的小米手機,就曾推出過幾款和知名IP聯名的高顏值系列產品。
主打從手機的外觀設計與稀缺性上俘獲目標受眾的心。
第二,并不計較產品實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能夠通過其他互補產品來滿足自身需求的群體。例如想要買來專門用于接、打電話的受眾。
或者對這部分受眾來說,自身對于手機產品的需求與產品的缺陷并不發生沖突。
就比如社交場景相對較少的未成年群體,微信的使用率更低,支付寶付款碼就能夠滿足他們的日常使用習慣。
第三,在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范圍內,受眾愿意享受產品所賦予的情緒價值。
一方面,從評論區網友們的呼聲中也能夠看到,很多人開始懷念起——那些年大家的手機都千奇百怪的時代。
小時候看到大人們用翻蓋、滑蓋、橫屏26鍵的手機格外羨慕,等到自己有消費能力之后,市面上都已經被智能觸屏手機所覆蓋。
因此,“彌補童年的遺憾”也成為一些復古懷舊產品獲得受眾青睞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受眾認可自身消費能力、證明購買力的一種行為表現。
但也因其在功能、外形等方面還原老舊產品的出發點,這類產品的功能性在科技演進的趨勢下也會顯得相對較弱。
另一方面,一些能夠從感官上為消費者帶來生活精致感與情感寄托的商品,已經成為當代人釋放工作壓力、轉移注意力的情緒調味劑。
即使沒有過高的實用價值,光是擺在那里起到一個觀賞作用,就足夠成為受眾愿意主動消費的商品。
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從一眾“民間收藏家”的作品中就有所體現。
比如給各種精美的飲品杯套找到歸宿的杯套收藏家。
甚至有些朋友還會給杯套分門別類地貼上標簽和備注,從不同渠道收集來的杯套、附加聯名IP價值的杯套背后還有專屬于收藏者的回憶和故事。
再比如近幾年博物館經濟興起,帶動博物館熱潮的消費群體當中一定也少不了冰箱貼收藏家的身影。
琳瑯滿目的博物館展品微縮模型,以冰箱貼的形式出現在游客家中。
就像這位朋友說的一樣,收藏的背后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喜愛,也是一種將精神享受作為消費理念的表現。
類似的還有很多,像一些自帶氛圍感的家居裝飾品、造型或獨特或精美的各類餐具等等,都成為消費者提升生活精致感的載體。
▼
隨著人們“悅己”意識的覺醒,圍繞消費者的生活所需產生了許多細分圈層的情緒補給產品,消費也成為一種“心靈療愈”的行為過程。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過“零售療法”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們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
而當零售療法遇到“美麗廢物”時,人們則會更容易沉浸在“想象自己擁有這些物品時的喜悅和治愈”狀態當中,相應的感官體驗也能得到加倍的滿足。
當然,我們仍要倡導理性消費的概念。
因為在“零售療法”的后續研究種發現,有55%的被調查者會因超出預期的消費而變得更加焦慮。
所以,在對“美麗廢物”進行消費之前也應該多加考慮自身的消費能力,讓這份通過消費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感能夠長期有效。
今日互動
你買過什么美麗廢物嗎?
素材來源于網絡